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梅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国有印企:面壁图破正当时面壁图破正当时

2024/3/10 17:46:13发布14次查看
国有企业的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20多年来,改革一直是我们国企的主题。
相较于其他行业,印刷行业的改革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从未有过其他行业(如纺织行业)那样一种只争朝夕的急迫感,那样一种壮士断腕、抡起大锤”砸锭”的震撼性。至于成效就更令人叹惋,不能不使人想起著名的”温水中的青蛙”的故事。与此同时,大环境却在不断变化,犹如在釜下一把一把不停地添 柴 加 薪 :出版业改制、教材生产体制改革、教材生产用科及装订方式设限.政府免费教材招标范围不断扩大、印刷工价降低、教材生产全面招标即将启航等;还有电子出版如火如荼,电子书包呼之欲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教材重复利用呼声日高,有望在未来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出版物尤其是教材及教辅印刷的优势和利润空间还有多大7出版的 饭 我们还能吃多久?我们这些过去背靠教材大树乘凉的国有印企还能维持生存到几时?
印刷业能否搭上区域经济的“客船”?
在我国,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动机。其中,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最早。上世纪80年代初,以四个经济特区中的三个— — 深圳,珠海与广州为核心,先连片,后辐射到整个珠江三角洲.至上世纪90年代初已基本成形,该区域是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最为成熟的地区。外资和外向型经济是该区域最突出的特点。新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一体化影响,该区域进一步发展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9+2)”,开始内外市场”兼收并蓄”,发展态势十分强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包括苏、浙周边15个城市,拥有号称世界第六的大城市群,区域经济起步稍晚于珠江三角洲,以浦东开发为起点,迅速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速度超过了珠三角。该区域经济发展虽也有外资的强劲注入,但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民间资本,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区域已辐射到整个长江流域。
“环渤海经济区”素有”北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之称,地处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区的接合部,拥有密集的城市群,优良的港13群,更有发达的产业群,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流通等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以及”奥运经济”等带来的巨大商机,给该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该区域历史包袱沉重,国企改革、技术改造、老企业重生”再造“任务十分繁重,内部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化发展起步晚,尽管困难重重,但发展前景看好。
区域经济的起飞拉动了区域印刷业的跟进和强劲发展。正如发达国家印刷业都很发达,是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样,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区域印刷产业的发展。
以粤港澳为龙头的“泛珠三角“印刷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广东是我国印刷包装”重镇“,又兼近年香港包装印刷企业纷纷大规模北上,使珠三角成为我国最大的外向型印刷基地,海外订单成其重要部分,把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级印刷中心的时机日益成熟。同时,”9+2 战略,将该区域辐射范围迅速扩张到两广、两湖、四川、重庆、福建、江西等省、市、自治区,内外市场得以珠联璧合。”长三角“ 印刷业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很高的印机制造水平、很强的印刷科研教育力量。早在2000年,印刷业就被上海市列为6大都市型产业。被称为“长三角印刷业发展助推器“的中国最大印机集团— — 上海电气集团已占国内印机生产总量的1/3 出13总量的2/3。同时,海外印刷行业巨头的资本也纷纷登陆长三角,形成企业集群,并带动相关联企业纷纷跟进,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印刷及相关服务市场,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分工与合作。这两个区域的印刷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南、东、北三足鼎立中,前两足显得如日中天,气势逼人,相对而言,”环渤海”一足则有些不大”灵便”,有些”温温吞吞”,只闻楼梯响,不见”佳人”来。
其实,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 印刷产业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里是我国出版业的核心区域,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广告业发达,书、报、刊的出版资源占全国的40% 以上,广告资源占有量超过了全国的30%,商业轮转印刷机保有量居全国三大经济圈之首。如北京就集中了全国40% 以上的出版社、24% 的期刊;有5000多家外企代表机构,各种经济文化科技和商业交流活动都对印刷品产生巨大需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印刷区域拥有集科研教育、奥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上快速变革的印刷及相关产业的新技术,特别是面向图书出版业方面的数字印刷技术,环渤海印刷业机遇将远远多于挑战,如能很好地把握,其发展后劲不可估量。
回望印刷国企改革:找寻“内驱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
国有印刷业中的非书刊类印刷企业,一来因为多数为小型企业,在“抓大放小搞活”的政策中属首批改革的对象:二来其经营范围属于市场化业务 在这些市场中,个体、民营资本最早介入,这类国企也最先受到冲击,或转制,或拍卖,经过改造,它们已经完全融入市场。
现在在市场上仍难维持生存的主要是原来直属于出版系统的国有中型以上印刷企业。出版印刷 尤其是教材生产(出版、印刷、发行),尽管有了试点,尽管有了免费教材的招标,开始在垄断”铁幕“上撕开了一角 但从总体上讲,仍未完全走出”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垄断孤岛”。在每一次改革中,这些国企虽然也次次不落地“积极“参与,但由于条块管理 以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行业大格局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各区域间基本相安无事,教材生产体制改革 特别是出版改革踟蹰不前 改革时间表一再被推延。在许多地方.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至少在教材生产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得多数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得以维持低水平生存.就像青蛙仍在稍有些热的水里得以喘息一样。如此以来.我们这类企业的改革”内驱力”显然不足.因而每次都像陪绑一样.在改革的大舞台上煞有介事地舞弄一番.跑跑龙套。至于跑完龙套.也基本就万事大吉了。所以这样的改革给人的感觉就像隔靴搔痒.一次次 无言的结局”.使国企经营者和职工都患上了”改革疲劳症”.并从心态上不把改革当回事.进而使改革成效递减。
当然.面对不断被挤压的利润空间和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年.尤其是近十年.不少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在走市场化的路子上也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划出一块优势资产.再向职工吸收一些股份(或借款).成立股份制企业;引进民营、外资等资本和管理机制.开拓新的业务市场等.但成效总的来讲不是太大.尤其是在环渤海印刷区.对原来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基本的经营格局并没有太大的触动。
至于说印刷业老国企历史包袱沉重.那么请问哪一个行业的国企改革时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7别的行业不说.就说当年砸锭的纺织行业.与我们相比.历史包袱重不重7为什么它们能经过改革的阵痛.催生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也“怀胎”20多年.怎么就没成个“正果“7其实.所谓历史包袱沉重等.只不过是为心底里从来没有真去“改”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抑或托词而已。
改革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这20多年可以说还没摸到”石头”.因为那经常说就要没有而实际还有的有形无形的保护.像一个个救生圈套在我们身上.使我们没学会游泳.偶尔高兴.扑腾两下.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能保一天是一天.怎么会成正果?
要想使国有印企.尤其是像我们这类还在吃课本饭的国有印企早成“正果 .根子在于激活改革的内驱力!套用一句老百姓常说的话.印刷国企的改革难吗?不是难不难的问题.关键是没逼到那个份儿上!
如何激活国有印刷企业的“阿是穴”?
1.优化印刷经营大环境的问题。印刷国企改革到底该往哪里走7还要看出版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出版改革转制.大的框架中央已经决定.但原有的出版系统将会怎样重新整体规划7出版与出版物印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生产怎样规划?现在几十种教材”百家争鸣”的状况.极易形成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并引发商业贿赂暗流涌动.各地陆续暴露出来的在教材选用、征订、发行等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已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对于教材生产全过程.国家应有整体考虑。尤其是随着今后政府免费进教材的逐步增加.这一问题更亟需解决。其解决办法是否合理.进程如何.将对印刷国企改革带来影响.并将是印刷企业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的基础因素.也是改革”银针 能否扎进国有印刷企业的”阿是穴”.扎进之后能否奏效的前提。
笔者认为.国家应该考虑制定一部《教材生产法》.以法律的形式解决教材生产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教材生产的全过程.所有相关方的行为进行规范.既包括教材招标时间、范围、形式、开标办法等.也包括教材(教辅)的编写、审定、定价审核、出版、印刷、发行、版本选用、印刷主要原辅材料(纸张、油墨等)供应等各环节.还包括教材定价标准、开本规格、用纸、色别、装帧、特种印刷工艺运用等各方面。从教材版本方面来说.应该对现有过多的版本进行整合.另外修订、换版也应相对固定.不能每年修订.比如可以规定每六年修订一次(这个时间正好
梅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